苦口甘口
首页 > 苦口甘口 > 第二分 两种祭规

第二分 两种祭规

案头放着两部书,草草一看似乎是很无聊的东西,但是我却觉得很有意思,翻阅了几回之后,决心来写一篇小文,作为介绍。这是两种祭规。其一,萧山汪氏的《大宗祠祭规》,嘉庆七年刊,为汪辉祖所订定,有序文。其二,山阴平氏的《瀫祭值年祭簿》,约在光绪十六年,为平步青所订定,手写稿本。祭规本来只是宗祠或房派的祭祀规则,想来多是呆板单调的,没有什么可看,但是祭祀是民俗之一重要部分,这祭祀正也是其中的一种重要资料,况且汪平二氏都是绍兴大家,又经过两位名人的手定,其文献上的价值自然更是确实无疑的了。

在宗祠或房派之祭祀,除夕与元旦都是同样重要,平常轮值交代大抵在冬至之后,新值年房份便从年末的祭祀办理起头。现在便从汪氏《大宗祠祭规》中值祭条款,将除夕元旦两项抄录于下:

“除夕 三日前值祭家至祠,洒扫拂尘,堂室神道等处整理牌位,务使洁净。除夕下午设案菜一桌,内用特杀鸡,共十二味,酒饭杯箸十二副,中座及左右两边并祔祀所各用宵烛一对,大纸一块,足锭三百,爆竹十枚。值祭五房俱至礼拜。”

“元旦 中座用半通烛一对,线香一股,两边及祔祀所各用门宵一对,线香三枝,以后早晚俱用二枝,至初五日晚止。”平氏《祭簿》所记如下:

“除夕悬像。像前用高香,大门宵烛一对,二两,横溪纸一块,即顶长,大库锭四百个,供菜十大碗,八荤两素,内用特鸡,酒四杯,胡太君茹素,供开水一杯,饭五碗,筷五副,莲子高茶五盅,供果五寸盘五盘,年糕,粽子,水果三色。攒盒一个,代至新正初五日收。各房子孙随到随拜,值年房备茶,不散胙。”

“元旦像前供汤圆五碗,早晚点香烛,至初五日止。黎明至宗祠,备二两烛一对同点。”这里或者要稍加说明,上文所云宵烛门宵即是二两烛,半通即八两烛,一斤者名斤通,意谓可点通夜,故宵烛或者亦指时间,谓可点至定更也。黄纸相对互切,抖之则拖垂如索,与银锭同焚,俗云以作钱串,名曰烧纸,大块狭长者名横溪,本是选纸地名,大纸亦即指此。煮莲子加糖,名莲子茶,以供宾客,若供祖则用高茶,剪圆纸板上糊红纸,以浆糊粘生莲子成圈,数枚叠置,以次渐小,成圆锥形,装茶盅上,高可三寸,故名,或以生莲子散置盅内,则名懒惰茶,不常用,嫌不敬也。

家祭重二至,祠祭则重二分。《大宗祠祭规》中关于二分祭日所记甚详,今节录之:

“大宗祠于二分之祭最重。祭先五日,写帖数张,粘示通衢数处,知会统族。祭日黎明鸣锣邀集,至再至三,迟者听其自误,与祭不到,不准饮酒。”

“大厅中堂祭品祭器式 汤猪全体,蒸羊二腔,熟鹅二只,肥鸡二只,鲜鱼二尾,馒首二盘,秋分加月饼一盘,减馒首一盘,五事全副,供花一对,桌围三张,面架一座,手巾一条,铜盆三面,水果五碗,高尺三,半通一对,黄香一两,方桌二张,半桌二张,蒲墩拜垫。”

“神座前祭筵式 水果五碗,高一尺,案菜两桌,陈酒两壶,宵烛一对,大纸两块,足锭一千,祭文一通,三献每三,酒羹饭,汤饭杯箸廿四副。”

“饮福式 每桌十味,五人合席,各人给馒首二枚。猪羊等肉俱照分量,以熟为度。酒用真陈,司酒者当堂开坛。每桌先给酒签两支,酒有定提,每壶两提,不得增减,违者公同议罚。

猪肉熟一斤,白切。羊肉熟十两。拌杂,藕。肠肝,装鹅熟八两,鲜鱼生一斤,羊杂,装鸡六两,芽豆,血汤。”案祭桌用香炉一,烛台二,插供花之瓶二,通称五事,如无花瓶则称三事,多以锡为之,间有用古铜者。水果高尺三或一尺者曰高果,与高茶相似。大抵用竹签穿金橘荸荠等,数本直立,插黄土墩上,置特制锡碗中,但以饰观瞻,不中吃也。饮酒每席五人,桌一面悬桌帏,对面一座,由房份长老分占之,上下四座则后辈杂坐矣。

春秋分日祠祭照例有祭文,汪氏《祭规》所记秋祭祝文较为简明,录之以为一例。文曰:

“维年月日,主祭裔孙某率各支大小等,谨以刚鬣柔毛,清酌时馐之仪,致祭于始祖考云云,以暨阖堂先灵丰神座前曰,祭以时举,孝思是将。懿惟祖德,源远流长,十世百世,勿愆勿忘。豳歌其获,早稼登场,我稻可荐,我酒可觞。敬修祀事,济济跄跄,我祖顾之,庶几乐康,式饮式食,降福穰穰。尚飨。”

平氏《祭簿》不曾记有冬夏二至祭祀成式,唯诞讳祭祀时却用祝文,今录其一:

“维年月日,孝宗孙某等,谨以清酌庶羞之奠,致祭于几世祖考某某府君之神位前曰,呜呼,岁序流易,诞日复临,追远感时,不胜永慕。薄具牲醴,用申奠献,谨奉几世祖妣某太君配享。尚飨。”簿中所记诞讳日期共有十六,祭文则只此一篇,唯改换人名及诞讳字样而已。诞讳祭祀俗称做忌日,用祝文者似不多见,而用法简便,亦复特别,岁序流易等四句朴实可喜,文词简易而意思充足,非凡手所能作,或出于平景孙之手乎。

《祭簿》中记录最详的是清明扫墓成规,原有娄公,花径,璜山三处,大同小异,今录娄公一篇,取其最完备也。

“座船两只,(小注云,向例岁内冬至宗祠内汇齐,写定船票,清明前后为期,每只约船钱银三钱几分不等,临时给船米七升五合,酒十五钓,鱼二尾,鸡蛋二个,折午饭九四钱百文,点心等俱无。后改一切俱包,回城上岸时每只给撢舱酒一升壶。)今改大三棹船一只,酒饭船一只,厨子船一只,吹手船一口,吹手四名。

祀后土神祭品,肉一方,刀盐一盘,腐一盘,太锭一副,烧纸一块,上香,门宵烛一对,酒一壶,祝文。

墓前供菜十大碗,八荤两素,内用特鸡。三牲一副,鹅,鱼,肉。水果三色,百子小首一盘,坟饼一盘,汤饭杯筷均六副。上香,门宵烛一对,横溪纸一块,大库锭六百足,祝文。酒一壶,献杯三只。

在船子孙每房二人。值年房备茶,半路各给双料荤首两个,白糖双酥烧饼两个,粉汤一碗,近改用面。散胙六桌,八荤两素,自同治三年起减为两桌。每桌酒几壶不等,酱油醋各二碟。小桌二桌,三炉十碗。吹手水手半路各给小首二个,烧饼两个,粉汤一碗,近年止改用面一中碗。管坟人给九四钱二百文,酒一升壶。”案酒十五钓即是十五提,普通只写作吊。九四钱以九十四文作一百,当时无足陌钱,至多亦止九八而已。三棹今通称三道船,亦称三明瓦,谓有蛎壳窗三重也。百子小首者小馒首之略,坟饼当是上坟烧饼,双酥烧饼每个二文,此则或是一文两个也。三炉碗系家常用菜碗,较大者名二炉碗,或称斗魁,更大则是海碗矣。

扫墓照例有祝文,《祭簿》亦载有成式,三处均是同文,今录其一于下。祝后土祝文云:

“维年月日,信士平某敢昭告于某地后土尊神之位前曰,惟神正直聪明,职司此土。今某等躬修岁事于几世祖考某某府君几世祖妣某氏太君之墓,惟时保佑,实赖神庥,敢以牲醴,用申虔告。尚飨。”墓前祝文云:

“维年月日,孝宗孙某等,谨以清酌庶羞之奠,致祭于几世祖考某某府君几世祖妣某氏太君之墓前曰,呜呼,岁序流易,节届清明,瞻拜封茔,不胜永慕。薄具牲醴,用申奠献。尚飨。”这两篇文章也都简要得体,祭墓祝文更与忌日所用者相同,尤有意思。大抵祭祀原是仪式,必须庄重,因此仪文言动也有一定规律,乃得见其严肃,这祝文程式的一致,我想即其一端。有些人家用扫墓祝文不是一样,多就各地发挥做去,文词绚烂,声调响朗,容易失却庄严之致,反不合式。因平氏祝文而想到,觉得简单庄重实为祭祀之要点,繁文缛节,仆仆亟拜,均非所宜也。

上述祭规中未记拜法,盖因人人皆知也,唯各处风俗亦不尽同,今就所知补记于此。平常祭祖先,家长上香后以次四跪四拜,拜毕焚纸钱,再各一跪四拜,家长奠酒,一揖,灭烛,再一揖,撤香礼毕,祠墓祭行三献,人多不能参与陪祭者,于献后分排行礼,四跪四拜毕即继以一跪四拜,中间不再间断。此种拜法不知始于何时,唯通行颇广,所谓拜者乃是叩首兼揖,其一跪三叩首则俗称为官拜,唯吊丧时用之。妇女只用肃拜,合两袖当胸,上下数四,跪而伏拜,起立又拜而退,俗语称妇女拜曰时越切,亦须以乡音切之,国语无此音,疑其本字亦只是肃耳。范啸风著《越谚》三卷,为破天荒之书,唯关于祭祀名物亦多缺略,上文所注多记忆所及,述其大概,未能详备。吾家旧有祭簿,悉留越中族人处,未得查考,七世致公祭祭规为曾叔祖一斋公所订,具有条理,大旨与平氏相似,唯记得簿中记有忌日酒菜单,大可备考,今不得见,甚可惜也。民国癸未十月十五日。

返回顶部